癌症是“补”出来的?!这 3 个口口相传的“好习惯”,其实是在养癌! 热文
工作疲惫了,很多圈友喜欢吃点好的犒劳自己一番;生病难受了,很多圈友也会吃点好的补补身体。
这种“好习惯”你以为是在养身体,实则可能是在滋养癌细胞!小心越补身体越差!
(资料图片)
哪些饮食习惯容易滋养癌细胞?那我们应该如何健康进食呢?赶紧跟着小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~
没事儿吃点肉补补身体
小心“补”出肠癌
一提到补身体,很多圈友最喜欢的便是“肉补”。甚至很多圈友无肉不欢, 一顿没肉吃就饿得慌,尤其是爱红肉(指猪、牛、羊等肉色红的哺乳动物的肉)。但你知道吗?肉补得太过了,癌也会悄悄“盯”上你。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一、危害
有研究发现,摄入过多红肉,会增加结直肠癌、胃癌、胰腺癌等癌症的发病风险。一旦摄入的肉类超过人体的需求,多余的营养物质会成为细菌的温床。在细菌的作用下,肉类中富含的蛋白质、脂肪等物质会迅速腐败,产生对健康极有危害的物质。 而肠黏膜长期遭受有害物质的“熏染”,“炎症——坏死——再生”的过程不断轮回,黏膜细胞在修复过程中一旦走上“歧途”,就会发生恶变,成为癌细胞。
二、如何健康吃肉?
红肉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,过量食用会增加高血脂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其实红肉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,错的是食用量超标了。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,鱼、禽、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,平均每天 120 克~200 克。每周最好吃鱼 2 次或 300 克~500 克,蛋类 300 克 ~350 克,畜禽肉 300 克~500 克。
白肉包括鸡、鸭、鱼等,相对而言,脂肪含量少、蛋白质含量更高,且含有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更接近,更利于消化吸收。尤其是鱼肉,富含不饱和脂肪酸,有助于控制血脂,对保护心脑血管更有帮助。
虽然白肉中脂肪含量低,更有助于减肥,但红肉中的铁元素是白肉比不了的。两者搭配食用,且白肉多于红肉,是比较合理的,既能营养互补,又不容易增加心血管负担。
没事儿吃点烧烤
喝点啤酒补补身体
小心“补”出胃癌
夏季天气炎热,很多圈友喜欢晚上和家人一起出去吃点烧烤、喝点啤酒,大家一起谈天说地,聊生活琐事,倾诉烦恼,那叫一个舒坦。但你知道吗?烧烤虽好吃、啤酒虽好喝,但如果过量食用小心胃癌找上门!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一、危害
肉类、脂肪在高温煎炸的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——苯并芘,而且煎炸越久,苯并芘的含量越高。烧烤的时候,苯并芘不仅可以通过烤肉进入消化道,也可以通过烤肉的烟雾进入呼吸道。也就是说,烤肉烟雾闻多了也有可能会致癌!
烧烤肉类时,高温形成的热反应也会让肉里的氨基酸和葡萄糖产生反应,而形成另一种致癌致突变的物质:杂环胺。有研究表明,温度达到 200℃ 以上时,烤肉里的杂环胺含量会比温度在 150℃ 时产生的高 10 倍。
酒精是一级致癌物,饮酒会增加患口腔咽喉癌、食管癌、肝癌、肠癌、乳腺癌等多癌症的风险。最安全的饮酒量是“0”,建议最好不要饮酒。
二、如何健康吃烧烤?
如果你实在想吃,一定要控制量,不能真的“一天三顿小烧烤”。除了用电烤外,还建议你做好以下几件小事。
1. 食材腌一下
有研究表明,将肉类食材提前用大蒜汁、桂皮粉、迷迭香、柠檬汁、番茄汁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调味料腌制一下,有助减少致癌物的产生。尽管提前腌制对抑制致癌物的效果目前还有争议,但我们还是推荐你提前腌。因为更好吃,能给肉去腥、去膻,口感上也会更好。
2. 锡纸包裹
用锡纸包着烤可以隔绝烧烤时产生的烟与食物的接触,这样不仅能抑制致癌物的生成,还能减少水分的流失。需要注意的是,锡纸不能直接与明火接触,也不可以直接将锡纸放进微波炉中加热。
3. 别刷太多酱
酱料是提香的关键,厨师一般都会刷不少,导致肉含盐量较高,烤前最好叮嘱厨师少刷酱。
4. 勤翻动
有实验发现,烧烤时勤翻动的肉饼里含有的杂环胺,会比不怎么翻动的要少。因为这样做能让肉和高温的接触时间变少,相对也减少了杂环胺的生成。关键是这样做肉也不容易煳,受热更均匀。想吃相对健康和美味的烤肉,可得勤快点儿。
5. 多搭配蔬果
烤串时,最好搭配新鲜水果和蔬菜一起食用。果蔬中的膳食纤维可吸附杂环胺,降低其活性;其中的功能性植物化合物,可对杂环胺的作用产生抑制效应。可以用洗净的绿叶菜裹着烤肉吃,或用紫甘蓝、西蓝花等拌个凉菜,饭后再适当吃些水果。
6. 最好不要选肥肉
烧烤时,肉越肥产生的致癌物质越多,因此,多选鸡、鱼、虾和瘦肉等,吃前可用吸油纸或厨房用纸擦掉食物表面的油。
7. 吃完换衣服
人要尽量远离烧烤炉,避不开的话,最好坐在上风向,减少接触油烟的机会。吃完烧烤应尽快洗澡并清洗衣物,减少“二手”油烟的危害。
没事儿喝点汤补补身体
小心“补”出肾癌
生活中很多圈友喜欢喝汤,汤的种类也各种各样,荤的有排骨汤、鸡汤、羊肉汤、牛肉汤等,素的有海带汤、冬瓜汤、木瓜银耳汤等。喝汤虽好,但如果喝不对,小心伤肾又致癌。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一、危害
1. 煲汤时间越长,嘌呤含量越高,易引起痛风、结石,伤肾脏
煲汤时间过长会使汤里的嘌呤飙升,尤其是有些老火汤里还有动物内脏,如猪肚汤、猪肺汤、猪什汤等,嘌呤含量更高。人体摄入过多嘌呤,会生成尿酸。尿酸一般通过肾脏代谢,如果肾脏代谢不了,就会导致血液里的尿酸增高。尿酸过高,不仅容易导致痛风,也会造成尿酸盐沉积,引起尿酸结石,严重时还可能诱发肾衰竭。
2. 过热的汤,喝多了会激活癌细胞
过热的食物进入人体后,不仅会烫伤食道黏膜,还会引起胃炎等一系列疾病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已将 65℃ 以上的热饮列入 2A 类致癌物,已有动物实验证实,65℃~70℃ 的热饮足以烫伤喉咙,可能导致食管癌。
偶尔一两次的烫伤,黏膜还可以自我修复,但如果反复被烫伤,就会导致不正常的“异型性”细胞会越来越多。长此以往,就算不得癌,口腔溃疡、食管溃疡、食管炎等问题也是避免不了的。
二、如何健康煲汤、喝汤?
1. 动物性食物宜冷水下料
煲汤时,动物性食物宜冷水下料,可使其蛋白质中的低分子含氮鲜味物质溶出,使汤味道鲜美。
2. 炖汤时间据食材决定
炖汤的具体时间因动物食物种类和老嫩而定,炖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。一般来说,蔬菜海鲜汤的熬煮时间应控制在半小时以内;肉类不超过 1.5 小时;骨头汤不超过 2 个小时;鱼类熬汤则是在 30 分钟左右时口感最佳、营养最好。
3. 口味太重的汤不喝
肉类煮汤,本来就含有脂肪,所以不仅不能再放油,喝汤前最好撇去浮油。另外,不要为了让汤更鲜美而拼命放盐,尤其是老年人味觉减退,更要注意盐的用量。
4. 太烫的汤不喝
中国人总爱说:“趁热吃,趁热喝。”但长期这样做会破坏胃黏膜,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。人体的口腔、食道、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温度在 60℃ 左右。合适的汤品温度应是在入口时口感比温水要热一点,但又不烫嘴。
5. 少吃汤泡饭
很多老年人喜欢用汤泡饭。进食汤泡饭时,吃进去的食物往往还没经过唾液的消化过程就进入胃了,这就给胃的消化增加了负担,容易导致胃部不适。而且汤泡饭还会稀释胃里的消化液,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。
(来源:科普中国)
关键词:
-
癌症是“补”出来的?!这 3 个口口相传的“好习惯”,其实是在养癌! 热文
2023-07-04 -
赣州首宗组合贷“带押过户”完成办理 每日观察
2023-07-04 -
日料店称138元一瓣蜜瓜从日本进口 海关:不在准予名单上
2023-07-04 -
亚马逊云科技全球产品副总裁:并没有一个所谓的“万能大模型”_天天头条
2023-07-04 -
扛不住了?威马北京线下门店仅存一家
2023-07-04 -
iphone连接电脑只能充电怎么回事(苹果手机无法连接电脑只显示充电)-天天最资讯
2023-07-04 -
滴滴车主注册流程-滴滴车主注册官网
2023-07-04 -
环球微资讯!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并造句_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
2023-07-04 -
新农村建设地怎么上征地_全球动态
2023-07-04 -
景顺长城稳定收益债券A基金经理发生变更
2023-07-03 -
【世界热闻】1比1逼平海港队 泰山队乘胜追击
2023-07-03 -
徐庆平字画价格_徐庆平-聚焦
2023-07-03 -
肇庆封开首个异地县级商会在中山市成立-焦点快报
2023-07-03 -
上能电气涨16.5% 机构净买入1.43亿元-每日简讯
2023-07-03 -
世界快报:姓氏翟到底怎么读(翟作为姓氏怎么读)
2023-07-03 -
港车北上政策开启,中山成为香港人新的目的地_当前热门
2023-07-03 -
《闽南歌曲专区》好听的闽南音乐百度云资源 天天速递
2023-07-03 -
23075期大乐透晒票:豁达心态看人生,该来的都在路上
2023-07-03 -
全球通讯!明新旭腾:第二季度“明新转债”转股569股
2023-07-03 -
驻香港部队举办青少年专场军营开放活动
2023-07-03 -
双肾多发囊肿严重吗?_双肾多发性囊肿严重吗 环球热讯
2023-07-03 -
中场球员身价上涨,夏窗中场热因何而起?又将延续多久? 关注
2023-07-03 -
金新农最新筹码趋于集中_每日资讯
2023-07-03 -
“公园+商业+消费”带动就业 经济效益逐步显现
2023-07-03 -
当前热议!环境执法促染整企业生产升级
2023-07-03 -
泽连斯基:希望在北约峰会前展示反攻成果 环球新视野
2023-07-03 -
观速讯丨每人5万元/年!德州拟出台“大德名师”引育计划
2023-07-03 -
《新石器时代》手游迷失的灵魂玩法攻略介绍及今日最新礼包码
2023-07-03 -
环球速讯:通讯:无问西东 非洲医学生运用中国智慧造福故土
2023-07-03 -
银行跟进下调美元存款利率 专家提示跨币种投资需谨慎-世界微动态
2023-07-03
-
守住网络直播的伦理底线
2021-12-16 -
石窟寺文化需要基于保护的“新开发”
2021-12-16 -
电影工作者不能远离生活
2021-12-16 -
提升隧道安全管控能力 智慧高速让司乘安心
2021-12-16 -
人民财评:提升消费体验,服务同样重要
2021-12-16 -
卫冕?突破?旗手?——武大靖留给北京冬奥会三大悬念
2021-12-16 -
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出台“三电”系统、起火燃烧等都可保
2021-12-16 -
美术作品中的党史 | 第97集《窗外》
2021-12-16 -
基金销售业务违规!浦发银行厦门分行等被厦门证监局责令改正
2021-12-16 -
保持稳定发展有支撑——从11月“成绩单”看中国经济走势
2021-12-16